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08号
感谢您的光临!您是第53197046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方森科技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把这句话放到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上来,透过无数的正反教材,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也有着同样的注解——清正廉洁的人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具备了正直、坦荡、无私、利他、无欲等优良品质,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路有光,初心莫忘的典型代表;腐败堕落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同,其中缘由不径相同,理想信念缺失、利欲熏心、中饱私囊、迷恋权位等等,概括起来就是失去了敬畏之心和平常心,最终被物欲所困,被名利所累,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不能自拔,走上腐化堕落的邪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只有真正的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敬畏权利,才能从制度约束的“不敢”过渡到内在自觉的“不想”。敬畏人民,就是要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敬畏组织,就是要对党组织深怀敬畏之心,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忠于党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敬畏法纪,就是要崇法、敬法、知法、用法,始终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视为悬在头顶上的“三尺利剑”,心存敬畏,做到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敬畏权利,切实用好权利这把“双刃剑”,正确使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筑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的改善,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但总有人不甘于眼前的“苟且”,总在想方设法的去追求远方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诗和田野”,最终迷失了自我,走向黑暗。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出淤泥而不染,我想平常心是最好的镇定剂!平常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的生命力,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对名利的“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但影响本人事业的成败,更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兴衰。
保持平常心,根本在于加强修养,关键就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世界观的改造。唯有坚持不懈的提高思想觉悟,跳出个人得失的狭隘圈子,自觉增强“四个意识”,才能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唯有坚守保持平常心,才能真正地修身立德,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政绩观,视个人名利淡如水,以平静之心对己,以平稳之心处事,以平常之心对待名利,才不会在进与退中患得患失。
作者:第三直管项目部 陆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