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阳节看中国人的传统

  • 【字号:
  • 阅读:3094
  • 发布:2011-10-17
  •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之意;而“登高”、“重阳糕”象征着高寿,饮菊花酒、赏菊、餐菊亦有延年益寿之寓意。自古以来,尊老、敬老、爱老,就是重阳传承的重要民俗,代代相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敬老养老的核心则是一个“孝”字。古文字的“孝”字就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形,下边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在搀扶老人之意。孝是进入家庭生活最早的伦理道德,许多古代的思想家都有对“孝”的论述,家庭要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提出从社会到家庭都要把“孝顺”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作为第一修身内容,成为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西汉时就制定了尊老的很多规定,皇帝要对70岁以上者赐给手
    杖等,赐拐杖,代表皇帝对老人的尊敬。汉文帝还规定了《授粥法》,要对80岁以上老年人赐给定量的大米、肉、酒和丝绸;唐宋时节有专门敬老活动,官府要给治下的老人赐坐凳,并用糯米做的饼招待老人;到了明代,朱元璋特地颁诏号召全国养老敬老——“尊高年,优致仕,设里老。”清代还多次举办过“千叟宴”(也称“千秋宴”)。康熙六十寿辰时曾设宴畅春园,欢宴65岁以上的一千多男女老人,席间康熙言称:“古来以养老尊贤为先。使人知孝知悌,则风俗厚矣。”康熙对这些高龄老者给予注入史册和赏金的恩赐,宴会前后还令各州县要以车马接送。以后的乾隆、嘉庆两朝也曾设宴于畅春园、皇极殿,与宴者各达几千人。清代还诏会各地对百岁以上的“人瑞”老人,要给予银两、建坊、题匾等特殊奖励。  
        如今党和政府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尊老敬老的法规和举措,在我们这样的大
    型国有企业,每年也由领导牵头,亲自到各地慰问退休工人。传统的精神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沉存了几千年,而如今新的思想、变革都在不断冲击着我们当代年轻人,若干年后,这样的传统在中国人身上还能残存多少?改革必然带来改变,而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想必定能世代传承。
                       作者 海外直管部 周亚灵

    
    云南建投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2025 - 2028 Copy Rights 滇ICP备2021001644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08号

    感谢您的光临!您是第51905137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方森科技
    友情链接:云南建投绿美发展有限公司 - 老挝英菲迪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