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08号
感谢您的光临!您是第53000288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方森科技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工龄的80后,小张第一次看见90后同事的轻小型无人机时,心里是有些嘀咕的,这像玩具一样的小机器性能安全吗?风大的时候会不会被吹跑?拍出来的照片清晰吗?一块电池只能用半个小时,能满足整个项目的拍摄需求吗?
揣着这些疑问,小张和同事一起顺着项目沿线“踩点”定位,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升空—拍摄—落地”的过程。找角度,调位置,小小的无人机一次次盘旋在初具高速公路雏形的路基上,拍下了项目周边的地质环境,也拍下了每一个专注于现场施工的挺拔身姿。
慢慢的,小张习惯了从无人机的镜头里看到气势壮观的项目全景,看到每天都在变化着的路面施工;习惯了和同事一起用无人机“巡视”项目的施工进度、材料堆放、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工作内容;习惯了用无人机“记录”项目每一周、每一个节点的状态,并做成精美的PPT汇报材料。无人机成了项目部无法取代的“眼睛”,让他们看得更多,看得更快,看得更远。
这小家伙,居然这么厉害!
一天傍晚,同事把拍摄素材剪辑成了视频短片,在恢弘雄壮的音乐声中,百多天的艰苦奋战凝结成了短短的2分多钟,几乎就在眨眼间,一条长“龙”从无到有、从细变宽,势不可挡的跨越了蜿蜒青山。
“嘿,简直就是时尚大片儿!”小张得意地把视频转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乐滋滋地享受着大家的“点赞”和夸奖:“太牛了!”、“厉害!原来高速是这样建成的~”、“哇塞,高大上!”
视频中,那些扫过耳畔的黄沙,浸湿衣背的汗水,裹在裤脚的红泥,都隐藏在飞驰而过的画面里,伴随着香丽高速这位“主角”快速成长的,是矗立在项目现场的红艳艳的“云南建投”标识牌。
“不看视频,都不知道原来我们这么厉害。”项目部的同事们围在一起,互相传看手机里朋友圈的回复,小张感叹地说道:“无人机、架桥机、钢筋数控加工,现在项目上的高科技比以前多多了。”
“那当然。”同事理所当然地说:“公司在跨越发展,我们的管理手段当然也要跨越发展。”
的确,点开公司网站的“施工管理”专栏,随处可见现代科技对传统施工管理的“改革”:“二维码”承担了人员信息核实、技术资料交底、实体检测数据动态管理等多项任务;LED灯带取代了传统的安全通道照明方式;BIM技术通过CAD图纸进行建模,辅助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说,用无人机拍摄项目情况,拿手机扫码读取不同建筑部位的资料信息,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时进行BIM数字模拟,这些已成了项目部的“新常态”,更别提随手拍照发微信群,对工程进度、质量管理、安全文明施工进行即时检查和业务指导。
“以后每隔一阵就做一个视频吧。”一个同事提议说:“专门建一个文件夹存着,这样项目部做培训,或者是项目结束,总结管理经验的时候就能系统的播放使用了,又直观又大气。”
“好主意!”小张首先响应,立马动手在电脑上新建了一个文件夹,把第一个视频存了进去。
办公室门外,同事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升空,拍下了绚丽晚霞中的施工现场。在一片橘黄泛金的光芒中,白色的小小机身优雅地悬停,默默的记录着镜头下的香丽高速。
公司党委工作部 黄春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