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应该怎样在工作中定位自己

  • 【字号:
  • 阅读:2767
  • 发布:2011-04-21
  •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如何定位,引起了包括教育部门、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国有企业,在接收、培养新员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我针对参加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大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初,必须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传授的主要内容是理论讲解,有效的实际操作是少之又少的。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常常被束之高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体力劳动占据着主导地位。
        研究施工方案、分析施工图纸是开展施工生产所必须的,但是,如果仅仅做到这一步,就算把施工方案倒背如流,把施工图纸剖析入微,也无济于事的。在施工现场,无论木工还是钢筋工的语言里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书本上写到的专业术语,但是,他们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却能准确无误地进行每一步操作。其实在他们的操作过程中,处处都有理论依据,只不过,他们缺乏把这些理论表达出来的能力。作为施工管理人员,有必要仔细研究专业理论与工人经验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常深入施工队伍中,参与工人操作,不厌其烦地与钢筋、混凝土接触,不断向工人师傅学习、请教,从而深化、牢固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施工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完整地转化为实践经验。

        刚毕业的大学生还要继续充当学生的角色,要以“一切从头开始学”的低调姿态对待工作。
        结束大学生活,并不等于知识储备的完成。那些有一定成就的前辈,或许没有高学历,但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长模式,作为新员工,应当主动向前辈们请教工作方法,甚至咨询个人发展问题。另外,要有针对性地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因为一旦工作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感觉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要注意抓紧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

        在给自己确定具体的工作岗位时,大学生们往往会感到困惑。有时单位的安排不一定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吻合。其实,专业不等于职业。
        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可以以挑战的心态尝试着去完成各种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经验,培养兴趣,逐渐找到自己擅长的职位,还可以从中体会各种工作间的内在联系。另外,暂时的工作岗位不等于终身定位,要在工作中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新问题,真正把握住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合理的定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那么,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否一定取决于职位的高低呢?不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提职速度过快并不一定有利于整体事业的发展,相反,会成为阻碍价值实现的蒿草。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足够的勇气与毅力让自己沉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勃发的那一刻跳得更高、更远、更稳。当官不见得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预算人员、施工员、试验员,资料员成为本门的行家里手,也是实现个人价值。施工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只要把工作当事业,在本职工作中把能量发挥到最大化,就能实现个人价值。

                                                       作者 五〇一直管项目部 蒋红磊
    
    云南建投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2025 - 2028 Copy Rights 滇ICP备2021001644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08号

    感谢您的光临!您是第51903818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方森科技
    友情链接:云南建投绿美发展有限公司 - 老挝英菲迪集团